首页 > 校院刊物

邯郸成语典故系列之才高八斗

时间:2015-09-21 12:25:18    点击量:

这个成语来自五代·李瀚《蒙求》中的一段话:“谢灵运尝曰:‘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古代一石等于十斗,石和斗都是盛粮食的器皿。东晋诗人谢灵运用斗来考量文才,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谢灵运曾经说:“天下人的文才如果总共有一石,也就是十斗的话,那么曹植曹子建一人就占去八斗,我本人占一斗,还有一斗可供从古到今的天下人共同占有。”谢灵运是东晋著名山水诗人,出身名门,恃才傲物,他看得上的才子没有几个,唯独对曹植佩服得五体投地。成语“才高八斗”就是他对曹植的最高评价。那么,曹植真的当之无愧吗?我们首先从他的成长环境讲起。

曹操共有25个儿子,在这些儿子中,最有才干的应当是曹丕、曹植、曹彰、曹昂、曹冲、曹兖、曹彪等。曹操病逝前,包括曹昂、曹冲在内的十三个儿子先后因疾病或征战死去。曹操身处乱世,非常明白自己的事业必须后继有人的道理。所以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他善于了解儿子们的性格和天赋,并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曹丕、曹植二人天资聪颖,很受曹操宠爱。曹操从当时政治局势出发,不但教他们熟读经史、研习文墨,而且还教他们练习骑射,以适应战争需要。对于曹彰,曹操对他也很了解,因为他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膂力过人,敢于徒手和猛兽格斗,不畏艰险。曹操曾让儿子们谈谈自己的志向,曹彰说:“我想当将军!”曹操问:“这将军应该怎么当呢?”曹彰回答说:“做将军就要披坚执锐(身披铠甲,手拿锐利武器),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听了大为赞赏,就十分注重对他在这方面加以培养,并经常带他外出征战,后来果然锻炼成了一员猛将。

其次,曹操懂得,自己长期征战在外,要想把孩子们培养成才,没有良师指教是不行的。他挑选老师的标准十分苛刻,既要求人品卓著、深明法度,又要求知识渊博、才华出众,还要求精于师道、教诲有方。经过严格筛选,先后有十人担任过曹丕、曹植的老师和文学侍从。其中有五人都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其余五人也都是当时的名士。曹操还经常教育儿子要尊重老师,要按照子孙的礼节来敬重老师。

其三,曹操不仅教育儿子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求他们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比如曹丕、曹植,从小就随军出征,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派曹彰带兵讨伐代群乌桓的叛乱,曹彰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指挥有方,身先士卒,所向披靡,不仅平定了叛乱,而且极大地震慑了其他有反叛之心的乌桓部落,稳定了北部边疆的局势,回来后并不居功自傲,而是为部下将领请功,曹操非常满意。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关羽大举进攻樊城,发起襄樊战役,曹操曾准备任命曹植为援军主帅,率军前去解救被围困在樊城的曹仁,结果因为曹植喝醉了酒未能成行。可见曹操是十分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的。

其四,曹操从当时的形势需要出发,要求儿子们既习文、又习武,力求成为文武兼长的全才,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他对重文轻武的孩子,要求他们也要练武,做文武兼备的济世之才。曹操曾为了祛除不详,震慑奸邪之人,让人冶炼了一种宝刀,名叫“百辟刀”。在刀成之时,曹植写了《宝刀赋》,对此刀大加赞赏,他还在《宝刀赋序》中对“百辟刀”作了介绍。据说此刀共有五把,分别以龙、虎、熊、马、雀作为标识。锻造工艺相当复杂,炼了三年才成功。曹操在《百辟刀令》中说,要把这五把刀送给孩子们当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他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据曹植《宝刀赋序》中介绍,这五把刀给了曹丕、曹植各一把,还给了另一个儿子一把。其余两把,曹操留下自用了。可能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受刀人选。对重文轻武的孩子是这样,对重武轻文的孩子则要求他们习文,加强文学方面的修养。他对曹彰说,你不读书追求圣人之道,只喜欢骑马击剑,这不过是一夫之勇,哪里值得看重呢?要求曹彰要读书识文,通晓文史。曹彰却对读书不感兴趣,认为应该做卫青、霍去病似的大丈夫,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不是去做博士。曹操也知道人各有志,不可勉强,所以并没有为难他。但是总的说来,曹操的要求还是起了作用的。曹丕八岁就学会了骑马射箭,曹植很早就懂得用兵之道,都是全面发展的结果。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曹操的诸多儿子当中,曹丕、曹植是最受重视的,也是教育最成功的,发展最全面的。我们今天主要讲曹植。曹植在所有兄弟当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和曹丕都是卞夫人所生,比曹丕小五岁。从小文思敏捷、聪颖过人,才华出众。曹植十来岁时,就已经能够诵读《诗经》、《论语》以及辞赋几十万字,知识面十分广阔,而且下笔成文。一开始,曹操看到曹植写的文章时,有点不相信是他自己写的,曾经当面向他表示怀疑,曹植请求父亲当面验证。时隔不久,邺城的铜雀台建成,曹操率领儿子们和文士群臣登台游览,并命令儿子们各写一篇赋来赞美铜雀台。曹植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出文采飞扬的名篇《登台赋》,曹操看了大为惊异,这才对曹植的非凡才华感到信服。他认识到曹植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从此对他格外重视,并对他抱有很大希望。曹植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颇深,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很有见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下荆州之后,当时的著名文士邯郸淳归附曹操,曹操让他去见曹植。曹植和他在一起评说天地浑元自然造化之开端,人品风物区别之意趣;纵论三皇五帝以来贤君圣人、名臣、英烈的优劣差距,古今文章辞赋诔文之风格以及为官从政之主要宗旨;又讨论行兵布阵的道理等等,曹植是纵横捭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充分显示了他知识的广博,让邯郸淳赞叹不已,曹植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曹操的青睐。当然,曹植最突出的才能还是表现在文学方面,他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前面讲过,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倡导者,但是,随着职务的升高,年龄的增长,政务、军务的繁忙,他不可能实际参与邺下文人们的许多活动,只能在宏观上加以领导。曹丕正值年富力强,余暇时间较多,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又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具有仅次于曹操的尊崇地位,因此就成了这个集团的实际领袖,具体组织并直接参与了许多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曹植作为魏王公子、临淄侯,也同曹丕一样充当了这个集团的核心,成为这个集团的支柱性人物。曹植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文才超群,在文学上独树一帜。他的许多诗句都形成了脍炙人口的邯郸成语典故。比如曹植《洛神赋》中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意思是美丽的洛神如同一朵轻盈的云使月光藏匿。李白在他的诗《西施》中则写道:“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意思是西施的秀丽容颜超越了古今所有的美人,在她面前,连荷花都为自己的容貌感到羞愧。曹植的赋和李白的诗合在一起,形成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蔽月羞花”,后来写作“闭月羞花”。遮蔽的蔽变成了关闭的闭,意思大致相同,都是形容女子的美貌使得明月藏匿,鲜花含羞。《洛神赋》中又写:“皓齿内鲜,明眸善睐。”意思是洛神口中的牙齿洁白鲜亮,明亮的眼睛灵动闪耀。成语“皓齿明眸”或者“明眸皓齿”就是从这里形成的。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又比如,曹植在诗歌《美女篇》中写:“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意思是美丽的女子目光流连之时光彩闪烁,嘴里呼出的深长气息像兰花一样清香。这又形成了一个成语“吹气若兰”。形容女子的可爱。再比如曹植《蝉赋》中写:“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恬乐而长吟。”意思是实在是把什么都看得很平淡,没有多少争名夺利的欲望,只愿意独自寻求安宁快乐吟诵诗篇。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成语典故“澹泊寡欲”,也写作“淡泊寡欲”。表示安静的澹变成了平淡的淡。形容心情平淡安宁,不图名利。还比如曹植诗《七启》中写:“散乐移风,国富民康”。意思是扩大音乐在移风易俗中的感化作用,可以使国家富足,人民康泰。其中的成语典故是“国富民康”。又可以写作“国富民强”、“国富民丰”。另外,曹植诗《箜篌引》中写:“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意思是繁华的时日不会再出现了,人生百年终有结束的一天。即使出生在豪华宫室里的人,到头来也会生命凋零被埋进山丘。从中形成了成语“华屋山丘”。形容人生短暂,富贵无常,引申一层,就是比喻社会的盛衰兴亡。还有曹植文《求自试表》中说:“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意思是虽然与国家形体上分离,但气息相通,忧患苦难,共同承担。成语“患难与共”由此而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可以共同经受灾祸与困苦的考验。再有曹植诗《白马篇》中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舍弃生命,奔赴国难,对待死亡如同回家一样从容。成语“捐躯赴难”也写作“捐躯报国”、“捐躯殉国”,表现了面对国难,甘愿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除此之外,成语“千端万绪”(后写作“千头万绪”,形容事务繁杂纷乱、头绪很多)、“形影相吊”(意思是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孤独无靠)、“自投罗网”(比喻自己就像一只黄雀,飞入了对手设下的圈套)等等都是从曹植的诗文中形成的。总之,曹植的诗文和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前期诗歌《白马篇》、《名都篇》等可以看出他希图建功立业的抱负,但后期诗作《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泰山梁甫吟》则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可以看出他由恃才傲物转向了沉郁哀伤。这和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惨败是有直接关系的。

随着曹操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官位的上升,选择接班人就被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曹操首先选中的是庶出长子(妾刘夫人所生,但由结发妻子丁夫人养大,如同亲生。)曹昂,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时,曹昂为掩护曹操死于乱军当中。曹操第二次选中的接班人是庶出第六子曹冲(妾环夫人所生),比曹丕小九岁,但天资聪慧,智力过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一次某个附属国进贡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象的体重,但是苦于没有这么重的秤,大臣们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当时只有五、六岁的曹冲却说,父亲不必犯愁,我有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曹操和大臣们很惊奇,半信半疑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先把大象牵到一条船上,看水位吃到什么地方,而后做上标记;然后牵下大象再装上石块,等水吃到同样的地方,再把石头的重量称出来,这不就是大象的体重了吗?大家一听恍然大悟,赞不绝口。更让人称道的是,曹冲不仅聪明,而且长相俊美,待人宽厚,深得众人爱戴。曹操曾经直言不讳地表示要他接班。可惜的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三岁的曹冲突然患重病而死。曹操第三次选中的接班人应该是曹丕,但是因为曹植对曹操的吸引力很大,所以态度一直不明朗,这就客观上给这两个亲兄弟留下了竞争的空间,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兄弟二人展开了一场或明或暗,时紧时松的争斗。而且两人周围都聚集了一批亲信,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小集团。但是最终,才高八斗的曹植竟然失败了。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他个人的性格因素。曹植是个文学天才,同时也有典型的书生气。他生性洒脱,放荡不羁,心无城府,不善于约束、伪装自己,再加上爱喝酒又缺乏节制,所以常常闹出一些乱子,造成严重的后果。除了建安十五年酒醉误事之外,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上半年,曹操南征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临行之前曹操对他说:“我二十三岁时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发生过什么过错;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难道还不应该努力吗?”言语之间寄托了十分深切的期望,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是曹植依仗曹操平时对他的宠爱,放荡不羁,漠视王法,有一次酒后私自乘车在帝王专用的“驰道”中奔驰,又私自打开王宫的正门“司马门”出去。按当时法律规定,只有皇帝和魏王才有资格享受在这两条道上行走的特权。曹植这样做,明显地触犯了国家法度。有人将此事报告曹操后,曹操十分恼怒。下令立即将主管宫门的公车令(也就是守门官)斩首,并对曹植严厉训斥予以责罚。更可惜的是,曹植的这次放纵,大大损害了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形象。曹操本来很看重他,甚至准备传位给他,但这个重大失误使他失去了曹操的宠爱和信任,动摇了曹操选择接班人的最初构想。曹操为此事还专门下了一道手令,手令中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意思是说,一开始我认为曹植曹子建是我的儿子当中最有能力议定大事的人。可是自从这个临淄侯曹植私自乘车外出,私自打开司马门行驶到金门,让我对这个儿子不得不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了。从曹操的这道手令中可以看出,曹植原来在曹操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他是儿子当中最可成就大事的人,但是由于私开司马门的过失,使曹操对他很失望。“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可见曹操对曹植的看法完全改变了。这件事可以说是曹植由得宠到失宠的重大转折点,成为导致他争夺继承权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在曹操看来,这件事情影响太坏了。据说为了消除不良影响,曹操又专门给诸侯长史(就是封侯的儿子们的府内总管,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还有帐下吏(就是军中官吏)下了一道手令,手令中说,你们知道我一出门就带着诸侯(也就是那些已经封侯的儿子)同行的用意吗?自曹植私开司马门以来,我都不敢再相信诸侯了。恐怕我一外出,他们又要私自乱跑,所以才对他们加以管束,带着同行。由此可见,私开司马门这件事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此事过后不久,曹操就对自己的继承人人选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立曹丕为世子(王爷的儿子称世子)。这一次改变,使曹植在前程上一落千丈,在政治上彻底走了下坡路,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是对后人而言,曹植的文学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

             

上一篇:赵都论坛:完善我国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赵都论坛: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研究

1 2 3 4
本站所有解释权归中共邯郸市委党校所有
电话:0310-3236776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求是街9号 冀ICP备10003862号-1冀公网安备:130403020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