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院刊物

邯郸成语典故系列之四十二 铜雀分香

时间:2019-10-24 12:38:42    点击量:

刘建红

“铜雀分香”,也称“分香卖履”。这个成语来自曹操《遗令》。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我死之后,让她们住在铜雀台,好好安置她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晨到中午,要在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以分给各位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可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去卖。

“铜雀分香”比喻人临死时对妻子儿女的眷恋和牵挂,也形容霸业已空,风流云散,凭吊怀古;还引申为谋生有术,自给自足。

 “铜雀分香”来自曹操临终前的一番嘱托,这番话让人看到,这位叱咤风云的霸主居然还有另一张面孔,那么,他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女人们去分香卖履呢?难道这位位高权重的魏王竟然没有给她们留下足够的遗产吗?

这事还得从曹操的生活习惯说起。

曹操自从在陈留也就是河南开封陈留镇起兵之后,一生闯荡天下,历尽艰辛,深知财物得来不易,所以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极力反对奢侈浪费。他在《度关山》一诗中写道:“侈恶之大,俭为共德”。意思是奢侈是最大的罪恶,简朴是公认的美德,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还用一生的行动来奉行这个准则,这在历代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曹操在吃的方面很简单。他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当了皇帝以后,大臣卫觊在上表中曾说:“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也就是说,曹操在家里吃饭时,只需一盘肉菜就够了。

在穿的方面,曹操也很不讲究。他明确规定,不准家人宫女穿有刺绣的衣服,侍女和下人鞋子上的丝料不准用两种颜色。在《内戒令》中,他的要求具体到让人难以置信,令中说,宫中所做的丝织的鞋子不得用绛紫、金黄这些表示金贵的颜色。还说,南征时在江陵得到的那匹丝鞋有各种花色,这是打仗时的战利品,带回北方后分给了家人,这些花鞋可以穿,但以后不可仿制。

有一次,曹植的妻子崔氏违反禁令,穿了一件锦绣的衣服,恰巧被站在铜雀台上的曹操看见了,立即下令让崔氏回家自杀。这样做在今天看来很残忍,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令出必行的决心。

曹操不仅对家人和身边的人要求很严,而且严格约束自己,带头模范执行。他自己穿的衣服都很朴素,还经常穿带补丁的衣服。他在《内戒令》中以自己为例告诫大家,我的衣服和被子都已经用了十年了,年年拆洗缝补一下还接着使用。

东汉末年,王公们大多不穿王服,最时尚的装饰就是在头上裹一幅丝巾。当时丝绸很缺乏,曹操为了节俭,就仿照古代一种帽子的形式,用丝绸裁制成一种便帽,也算是赶了时髦了,然后用颜色来区分等级贵贱。

曹操对于被子、床褥这些物品,只讲究暖和实用,不讲究华丽好看,四周没有任何刺绣装饰。对于帷帐屏风等物,用坏了也不轻易换新的,缝补一下接着用。

曹操所用的其他器物,也不在意外表美观不美观,连彩色油漆也不涂,力求朴素大方,能节省的尽量节省。

曹操有一种头痛的老毛病,大概就是华佗给他治过的那种“头风病”。这种病很顽固,时好时坏,经常发作。每次发病时,为了缓解病情,曹操常要准备一盆冷水浸头。一开始,用铜器盛水,但是,水放的时间长了就会有铜臭气。后来只好改成银制的小方器。时间一长,曹操怕别人说他爱用银制品,太奢侈,干脆改用木器盛水,唯恐带来不好的影响。

西晋时的大名士陆云曾亲眼见到过曹操用过的物品,都是一些十分普通的东西。陆云对曹操崇尚节俭的作风十分钦佩,在给他哥哥陆机写信时,专门谈了自己的感受。

曹操在节俭方面,还十分注意从自己家庭做起,就是在薰香一类的小事上也不放过。从《内戒令》中可以看出,自从平定河北,来到邺城之后,曹操就规定不准家里人薰香。后来,因为三个女儿嫁给献帝,出嫁时不得不遵照皇家传统为她们薰了香,事过之后,曹操再次宣布禁香,并且要求更严。不但不准熏香,就是把香放在衣服里或者带在身上都不允许。他还给家里人支招,如果房内不清洁的话,可以烧枫树脂和蕙草。

当时,在男婚女嫁上奢侈之风盛行,曹操很反感,他下决心带头抑制这种风气。他的三个女儿嫁给献帝做后妃,可以说是天下瞩目的大事,是应该隆重操办的,但他还是力戒奢侈。女儿出嫁时,嫁妆十分简朴,用的帷帐都是黑色的,随从的奴婢也不过十人。在当时讲排场重门面的流行风气下,给嫁给皇帝的女儿如此办婚事,这恐怕是非常罕见的。

由于曹操奉行节俭,所以他不贪恋财物,不集聚私产。他把打仗时缴获的财物,全都用来赏赐给作战有功的将士;对四方朝拜贡献的物品,也都与部属分享,绝不独自受用。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今天的人们哪里会想到,在三国舞台上威震四方的曹操居然过着这样节俭朴素的生活,简直称得上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楷模啦!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一生鞍马劳顿、心力交瘁的曹操在洛阳病逝,时年六十六岁。

人在临终前,总要留遗嘱的,遗嘱的内容无非是葬在哪里,葬礼怎么办,财产怎么分割,小儿女托付给谁等等。曹操也少不了这些,但遗嘱里的用意却非同一般,引得后人千年来议论纷纷,热闹非凡。

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18年6月,曹操感到身体越来越差,已经到了安排后事的时候了。于是他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这道令文主要谈了三件事:一是不要厚葬,死后要将自己埋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原有的高度作为墓基,不封不树,也就是不堆土,不栽树。二是确定墓址,在邺城西门豹祠西面的高原上。三是要求墓地范围要宽广,给陪葬的陵墓留出空间。

这道令文看起来很是明白,但南宋以后却成了千古之谜。怎么回事呢?墓地找不到了。

站在铜雀三台遗址上向西遥望,可以望见在磁县县城以南,讲武城以北,岳城水库以东的广大丘陵地带,星罗棋布般地凸显着一个个土丘,大的如山丘,小的像砖窑,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当年曹操死后的墓葬所在——七十二疑冢。

根据现有资料,关于七十二疑冢的传闻最早来源于南宋时期,不知曹操得罪了哪一位高人,南宋的文人墨客把曹操丑化为一代奸雄。在宋代戏剧中,曹操完全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

最早传播此事的是南宋诗人俞应符,他写了一首打油诗《曹公疑冢》,诗中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他在诗中指责曹操生前欺天篡夺了汉朝江山,死后还要欺人设置疑冢,让人费尽心思去猜测。他还提出了个笨办法,就是把七十二疑冢全部挖开,看你曹操再往哪里逃。

从此以后,“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一直非常流行,尤其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他在《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阴险狡诈。他为了防止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让人在磁县讲武城一带为自己建造七十二座空坟。

《三国演义》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从民间到官方越传越真,就连乾隆的《大清一统志》也采用了。

1975年至1987年,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力量对七十二疑冢进行考古挖掘,经证实,这些古墓全都是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后妃公主的墓葬,有名有姓,比如高洋墓、兰陵王墓、茹茹公主墓等等,一共有五十多座,年代比曹操去世晚了300多年,跟曹操墓没有任何瓜葛。1988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申报,“七十二疑冢”正式更名为“磁县北朝墓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看来,曹操真的是被冤枉了。

那么,曹操的墓葬究竟在哪里呢?

2008年,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轰动世界的大事,河南考古工作者在邺城以西、位于河南安阳的荒郊野外发掘出了曹操墓。

此事一出,引来一片质疑,邯郸、安徽的学者纷纷发声,提出自己的观点,各方论辩空前激烈。最后,经国家、省及各地专家们的综合研究鉴定,安阳高陵的曹操墓被确定下来,事情总算尘埃落定了。

曹操墓的疑团解开了,一块墓地让后人追寻了千百年,隐藏之深,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他的墓地为什么这么难找呢?原因只有两个字:薄葬。

曹操生前就对当时的厚葬之风非常不满,他在占领邺城的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就明令禁止厚葬,同时积极倡导“厚养薄葬”之风。他认为,在老人生前好好奉养,使他们欢度晚年才是最重要的,死后厚葬没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薄葬?他的《终令》里写得明白,埋在瘠薄的土地上,随高就低,不起坟堆,不栽树。一句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人会讲,这不跟变色龙一样吗?你怎么能分辨出来呢!

其实,曹操所说的薄葬不止这些。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衣服,一共只有四箱,春夏秋冬一个季节一箱,吩咐临终时给他穿上当季的衣服就可以了,而且不要用金玉、珠宝,铜铁陪葬。

这之后一直到他逝世之前,曹操自感病情沉重,又断断续续写了几道《遗令》,他在遗令中又反复提出薄葬的要求。

今天看来,曹操对薄葬的坚持的确是有用意的。

首先,他一生崇尚节俭,死后更不愿浪费资财,这种想法,符合他一贯的作风与个性。

其次,曹操这么做,也是在为自己考虑,他怕别人盗墓。

曹操心里明白,自董卓之乱以来,群雄蜂起割据四方,军费严重不足,有时不得已,往往会打盗墓的主意,袁绍包括曹操的军队都干过这种勾当。在战乱中,曹操一定亲眼看到过许多墓葬被盗后尸骨横陈、狼藉荒野的场面,他当然不愿意重蹈覆辙。

曹操父子本想通过薄葬换得身后的清静,却招致了许多无端的指责和骂名,这一定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当然,曹操的《遗令》中还有一项嘱咐,就是成语“铜雀分香”中所说的内容,他让妻妾们像老百姓一样学会做鞋、做带子,自谋生计,自食其力。

除此之外,他还把姬妾所生的未成年的儿女,托付给在他身边的四个大儿子,言语中一片缠绵悱恻,儿女情长,让人感叹唏嘘。

曹操在邺城苦心经营十六年,经历了创业艰难,也成就了宏图大业。成语“铜雀分香”成为曹操留给邺城的最后一抹文化印记,也为铜雀台涂上了一层温柔与悲凉的色彩。但其中蕴含的崇尚节俭的精神,对当代依然流行的奢靡之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系邯郸市委党校 市行政学院)

上一篇:用初心描绘民生幸福画卷——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篇心得体会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2 3 4
本站所有解释权归中共邯郸市委党校所有
电话:0310-3236776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求是街9号 冀ICP备10003862号-1冀公网安备:130403020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