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院刊物

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

时间:2023-04-13 11:08:53    点击量:
作者:陈丽娟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动力因素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区别于中国的现代化或其他的现代化。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世界第一等。2013年-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依靠和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村党组织要全面领导隶属于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通过明确五级书记职责,运用项目引导、资源调控等多种方式,促使乡村振兴形成合力。为确保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升、奖励评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
       (二)坚持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基层民主是全过程民主的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强调要发展全过程民主。在乡村振兴中发展民主,需要国家进行战略建构和指导干预,也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二者之间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坚持人民至上,实施全过程民主。在乡村振兴中群众主体地位的发挥,主要表现在群众根据自身素质和能力等因素,结合政策和资源等要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谋生方式,如个体户、种植户、乡镇企业家等。还有一些群众自发形成组织,如农村合作社、乡贤理事会等,积极参与政府公共事务的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乡村振兴过程中在肯定群众主体作用的同时,还有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外部力量的推动。外部力量提供发展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政府通过赋权给予群众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如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这样可以激发群众发展的主观意愿,进而增强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突出改革创新作用。改革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引擎,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将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创新中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从而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我们坚守的是当前我们在乡村振兴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比如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城镇化率达64.72%等。在这些成果中,我们可以找寻经验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真理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农业、农民和农村方面,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产业融合,健全农村产权流转等;在“三农”与其他主体关系方面,有重塑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等。在基层实践中,各地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中央政策,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如“枫桥综治模式”、“菏泽扶贫车间”、“兰考发展样板”等。在邯郸也形成了许多发展模式,例如馆陶县的粮画小镇,以特色小镇为依托,打造特色粮画产业;成安县西阳寺村以“走生物动力道路,创有机健康食品”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这些创新路径和模式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支持。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一)守好两条底线。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对国内外各种类型的风险和挑战,根本性的基础支撑在“三农”。我国“三农”问题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基础性支撑,而发展“三农”的关键就是要守好两条底线。一是要守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粮食安全是确保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保障。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划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种子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贯彻落实种子法,对种源实行制度化保护。除了守好耕地红线和种源安全,还要从政策上保障农民基本收入,稳定对种粮农户补贴,控制好最低收购粮价,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在农户经营模式上倡导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适度尝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增加小农户种粮收益。二是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红线。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式现代化道路。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我们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和范围,第一时间科学研判返贫风险原因,缩短帮扶响应时间,对可能存在返贫风险的对象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扶,争取将返贫消除在萌芽状态。如邯郸市乡村振兴局在监测帮扶工作上,对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评估,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充分调动各部门干部积极性。深入分析脱贫户和易返贫户收入情况,强化县际间结对帮扶成效,重点关注脱贫人数多但无监测对象的乡村,并提出受疫情影响的具体措施。
      (二)探索共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民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但是分配不公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紧迫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构想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勾勒了未来社会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宏观制度构想。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乡村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共同富裕之路。在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果显著,是实现产业兴旺的主要引擎,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了产业链增加带来的价值增值。产业融合构建了新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也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产业。例如:鸡泽县年产辣椒20万吨,以辣椒产业为基本依托加工企业有132家,年可加工鲜椒60万吨,总产值达46亿元。以辣椒为特色产业,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建设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产业融合发展从横向来说,聚焦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生态康养、文化养老等新业态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价值。然而产业融合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如融合主体弱,带动力不足;基础条件差,缺乏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产业规模市场小等。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和难点,具有问题导向,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根据地域特色创新产业模式,如君乐宝乳业采用“种植、养殖、加工零距离一体化”模式,确保质量安全最优化的做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君乐宝乳业依托“三产融合”,打造旅游景区,发展工业旅游;注重科技支撑,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产业集聚;强化金融服务,提供资金支持等。君乐宝乳业在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与农民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很多都是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能够在我省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实践中普及,对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富裕,需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农民的腰包,也要兼顾农民的精神食粮。在产业融合方面,要挖掘农业农村多元功能价值,突出各地优势和特色,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使农村具有教育、文化、景观、休闲、康养等诸多功能;在乡风文明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大力推进乡村礼堂、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文化惠民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村晚”、广场舞、农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完善乡村治理。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又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村层级的具体表现,两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中阐释了要发展全过程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完善乡村治理,可以使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和权利,推动农村走向善治。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村级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必须经过党组织研究讨论,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就是要提高党组织的思想教育能力,基层治理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党组织队伍。要加强村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通过专题培训、干部轮训、参访学习等方式,提高他们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能力与知识水平。普通村庄的党组织成员可以让村里致富能手、德高贤能的人担任,这样可以增进党组织和群众的联系,更好服务群众;对于脱贫村、组织涣散松散的村庄,可以由第一驻村书记开展帮扶,培育后备力量。当前我们正处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阶段,急需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农户问题。如邯郸市乡村振兴局通过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工作,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亮点经验,提出了要持续精准发力,深入分析脱贫户收入,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实施,需要好的基层组织做保障。
        2、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建设的战略定位。要把乡村建设放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在坚持实事求是基础上,聚焦符合当地农民的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使农村逐步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要确保乡村建设的步伐行稳致远,切忌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的“形象工程”。在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相适应,及时更换、提档、升级落后的基础设施,更换便民利民的基础设施,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如农村道路、电网改造等要做到优先安排,避免出现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错位缺位。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覆盖,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范围。通过将农业产业化实践与智能化监测、电商销售等的深度融合,助力农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二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近年来,美丽乡村成为更多民众的“诗与远方”,各大短视频平台记录的乡村生活也成为了更多人的向往。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要尊重自然,尊重农民。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治理等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构建生活污水和垃圾收运机制常态化,完善乡村环境监管,发动农民自主参与监管和举报,提高民众公共责任感,共同维护美好家园。
       3、提高农民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乡村治理需要群众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乡村振兴中。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虽然较之前有了提高,但受小农经济影响,农民利己思想较为严重,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方面,一方面缺乏政治参与的政策理解能力和政治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受利益机制的影响,多数农民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将人文关怀作为重点,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形成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系邯郸市委党校 市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张一鸣

上一篇: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   看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发展要求
下一篇:大运河邯郸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

1 2 3 4
本站所有解释权归中共邯郸市委党校所有
电话:0310-3236776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求是街9号 冀ICP备10003862号-1冀公网安备:130403020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