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xx月xx日
首页 > 校院刊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干部学院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8-25 15:45:04    点击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干部学院高质量发展

  贾子娟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专门教育培训干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干部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干部教育培训则是提升干部素质、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023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强调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按需施教、按需供给,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近年来,以党校、干部学院为主阵地的干部教育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供给”和“需求”结构性错位,针对“需求侧”进行供给侧改革非常必要、正当其时,这是破解问题难点、推进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提升培训工作水平、建设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干部学院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现实表现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面临学员需求多元化与供给结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课程同质化、教学方式传统化、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需通过优化供给质量、创新供给方式、完善供给机制等系统性改革,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精准化、差异化、可持续化发展。

  (一)课程供给与学员需求的错位。传统干部教育培训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模式,未能充分调研学员的实际需求。例如,基层干部亟需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实务技能,但课程仍集中于理论宣讲。年轻干部偏好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但传统“填鸭式”课堂占比过高。这种供需错位导致培训实效性不足,学员获得感较低。

  (二)教学方式与学习习惯的脱节。数字化时代,学员对互动式、场景化学习的需求显著增加,但部分干部学院仍依赖单向讲授模式,VR/AR、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应用滞后。调查显示,仅32%的学员认为现有教学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反映出供给方式创新不足的问题。

  (三)师资结构与能力要求的失衡。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面临“双短缺”:一是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部分老师都是知识的搬运工,对这一主题缺乏深度的思考和总结,也没有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研,导致课程内容枯燥空洞、脱离基层实际;二是跨领域复合型师资稀缺,难以应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新兴领域培训需求。

  (四)评估机制与成效转化的滞后。多数干部学院缺乏对培训效果的长期跟踪,仅以结业考试或满意度调查作为评价标准,未能建立“学习—实践—反馈”的闭环机制。数据显示,仅45%的学员能将培训知识有效转化为工作能力。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

  破解当前供需矛盾的核心思路在于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改革。干部学院的高质量发展需遵循“需求导向、精准供给”原则,本报告结合新时代干部教育的新特点,提出“需求导向、分类供给、动态评估”的改革路径,为破解干部学院供需失衡难题提供实践参考。

  (一)建立需求响应机制,推动供给精准化

  1.动态需求调研与课程定制。构建“双线调研”机制:线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学员选课偏好,线下组织“学员—教师—用人单位”三方座谈,动态更新需求清单。推行“菜单式选学”:按政治理论、基层治理、数字经济等模块设计课程包,允许学员根据岗位需求自主“点单”。例如,四川平昌县通过“课程超市”模式,使干部参训率显著提升。绵阳市对科技城干部开设“党性教育微讲堂”,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定制课程。甘肃南梁干部学院开发建成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旧址等21个现场教学点,研发了《刘志丹的光辉人格与崇高精神》等13门现场教学课程,编排了《南梁星火印初心》等2门情景课程,创新性地推出“模块组班”和“菜单选课”机制,构建起“课堂+现场+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

  2.分层分类供给体系。一是分层设班,精准匹配学员岗位与能力需求。针对不同层级干部设计差异化课程:基层干部侧重实务技能(如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等),如遵义干部学院开发70门专业能力培训课程,形成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本领的课程体系;中高层干部侧重战略思维与领导力培养,如风险防控、国际视野等,如贵阳市委党校设置“开放型经济专题班”,邀请专家讲授“RCEP发展机遇”“综保区政策”等前沿议题;专业领域干部如金融监管、生态环保等领域,采取“小班制+导师制”模式。二是分类课程体系,突出主业主课与地方特色。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党性教育等核心内容,建立统一课程框架,实现核心课程标准化。贵州长征干部学院构建“1+N+X”教学布局,开发专题教学课程91门、现场教学课程60门,构建思想之光、长征之魂、能力之基和现场教学的“3+1”四大精品课程体系,打造忆初心、聚人心、强信心和讲红史、读红诗、唱红歌、看红剧、走红路的“三心五红”体验教学模式。沂蒙干部学院设置沂蒙精神、党的建设、群众工作等6大教学模块,设计打造“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党员干部楷模、典型引领教育主题”等15条不同主题内容的现场教学线路,贯穿全省百余个现场教学点。内蒙古城川干部学院将党的创新理论同特色红色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创新开发相关现场教学课程17节,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史诗课》情景教学、《倾听时代的声音》沉浸教学、《歌声中的红色印记》激情教学、《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大会》互动教学等教学形式。河北太行山干部学院构建现场教学矩阵,按照“一线一主题”的思路,形成太行精神、领袖视察、乡村振兴等12条研学线路,开发“信仰的力量”红色大讲堂,打造《红色誓言》《革命家书》《太行乳娘》《英烈回家》四个情景剧,实现红色矩阵的构建、红色动能的彰显。湖北十堰干部学院紧紧依托南水北调、生态文明、三线建设及红色革命教育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教学专题48个、现场教学点40个,打造“南水北调使命担当”“绿水青山低碳答卷”等5大主题15条教学线路。广西韦拔群干部学院精心构建“红色+绿色+民族”的特色课程体系;红色课程突出传承和弘扬韦拔群等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品质;绿色课程突出“两山”理论的广西生动实践;民族课程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实践。

  (二)创新教学供给方式,增强学习实效性

  1.科技赋能沉浸式教学。开发“数字红色课堂”:利用VR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结合AI交互探索“虚拟导师”答疑功能。如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利用VR技术还原曲阜“三孔”、微山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历史场景,结合AI交互打造“虚拟导师”,增强学员的代入感与参与度。利用在线直播、虚拟现实(VR)、数字孪生等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例如,新疆伊宁市依托“钉钉”平台打造干部教育“云课堂”,开展线上直播教学,累计覆盖1200余人次,并设置人脸识别、学时排行榜等功能提升学习管理效率。

  2.实践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推广“一线课堂”: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示范村、高新技术产业园,组织学员参与项目策划与问题解决。四川省将干部培训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建立“理论授课—现场观摩—实操演练”三阶段教学流程,学员参与度提升40%;古田干部学院把课堂搬到田间,吃住都在农家,探索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四同”教育,采用体验式、互动式、访谈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效。引入“行动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实际案例开展研讨,形成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开展“案例式与情景模拟教学”:江苏姜堰区党校建立“建、学、用”案例教学体系,围绕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精选92个“攻坚案例”,通过无脚本项目洽谈、应急处突桌面推演等实战演练,提升学员决策能力。

  (三)优化师资供给结构,强化专业支撑力

  1.构建阶梯式培养机制。建立“入职培训—骨干培养—名师培育”的递进式培养体系。例如,山东省委党校推行“名师工作室”计划,通过“老带新”“师带徒”模式,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河北太行山干部学院实施“名师工程”,定期选派教师赴中央党校、三大干部学院、知名高校进修,拓宽学术视野。同时开展“导师一对一”帮扶机制,给每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导师,实现针对性、个性化帮扶,充分发挥“传帮带”效能。

  2.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双向挂职”计划:选派教师到上级党校如省委党校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同时聘请优秀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担任客座教授;建立“跨区域师资联盟”:联合党校、高校、科研院所共享优质师资,破解偏远地区资源不足难题。贵阳市委党校整合市县资源,形成“1个教研部+1个县级党校+1支学科团队”的协作模式,共建共享师资库400余人。安福县委党校与井冈山干部学院合作,将红色教学点纳入跨区域培训网络,扩大影响力。

  (四)完善供给保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动态评估与反馈优化。建立“四维评估体系”: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行为改进、组织效益四个维度量化培训效果;实施“培训后追踪计划”:通过定期回访评估学员实践成效,将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2.资源整合与生态共建。推动“政—校—企”协同:与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特色培训项目;打造“红色教育产业链”:联合文旅部门开发研学路线,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收益的双向转化。

  干部学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学员需求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增强体验感、教学模式革新提升互动性、资源整合扩大覆盖面、师资建设保障专业性。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数据驱动,建立“需求—供给—反馈”闭环机制,推动干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系邯郸市委党校  河北太行山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王  勇

上一篇: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红色资源与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