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院刊物

赵都论坛:邯郸成语典故系列之 下笔成篇

时间:2015-08-04 09:55:28    点击量:

 

这个成语典故来自三国·魏·曹植在《王仲宣诔》中所写的几句话:“文如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王仲宣,就是王粲,仲宣是他的字。古代有知识有身份的人都是有名又有字。比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等等。诔,是为去世的人写的祭奠文章。《王仲宣诔》正是曹植为王粲写的祭文。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王粲的文章词汇丰富华丽,像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争奇斗艳。文思不断像喷涌而出的泉水,说出的话可以像诗文一样吟诵,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成语“下笔成篇”也叫作“下笔成章”、“走笔成章”,意思是提起笔就能写成文章。比喻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大家会问,王粲究竟是什么人?曹操的儿子曹植为什么会对他有这样高的评价呢?我们还是从“建安七子”谈起。

由于曹操全方位地广泛招揽人才,而且在用人政策和用人环境上十分宽松,所以不仅有大量的治国用兵之才前来投奔,而且还有不少文学之士从全国各地汇聚邺城,形成了一个贤士云集,人才荟萃的大好局面。随着这些人才的聚集和文学活动的兴起,在邺城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影响很大的文人集团——邺下文人集团。在曹操父子的积极倡导和亲身参与下,这个文人集团在创作风格上一改两汉末期形式上堆砌词藻,内容上空虚无聊、脱离生活的颓废之风,形成了一种内容充实,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深沉,描写形象生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新的创作风格。历史上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据史书记载,建安文学集团(也就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有近百人之多,队伍相当庞大。但成就较大的也就是十几个人。它的主要成员首先包括王粲、刘桢、陈琳、徐干、应玚、阮瑀、孔融。也就是上文说到的 “建安七子”。除此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杨修、吴质、邯郸淳、丁仪、丁廙以及女诗人蔡琰(蔡文姬)等等。曹操对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们都给予了妥善安置,或在政府、军队中担任各种职务,或作曹丕、曹植兄弟的文学侍从。他们中的主要成员都是各有建树,具有一定声望的名士,这些人有幸汇聚在曹氏父子周围,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曹操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创作环境,使得他们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名篇佳作异彩纷呈。因此,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建安文学的鼎盛时期,除曹氏父子之外,“建安七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几个人。首先说陈琳,字孔璋,广陵人(今江苏扬州人),开始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为主要官员掌管文书的辅佐官吏),何进被杀后投靠了袁绍,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命陈琳写讨伐曹操的檄文,陈琳在檄文中历数了曹操的“十大罪状”,连他的祖宗三代都骂上了。据说,曹操当时有头痛的毛病,正在发作,读了这篇檄文,出了一身冷汗,头痛病竟然好了。陈琳被俘虏后,曹操对陈琳说:“你以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自己就够了,怎么把我祖宗三代都骂了?”陈琳赶紧磕头求饶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是说自己在当时如离弦之箭,不得不这样。这时,曹操左右的人都劝曹操把陈琳杀掉,但曹操知道陈琳是当时有名的文士,想让他为自己效力,就不计前嫌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军谋司空祭酒,主管公务文书,后又升迁。陈琳归降后不负曹操重望,积极为其效命,为曹操起草了许多军国檄文,在文学创作上也很有建树,主要作品有《饮马长城窟行》,描写了无休止的徭役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诗中有一句这样写:“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另外成语“百炼成钢”原文叫“百炼之钢”就是陈琳创造的。所以深得曹操喜爱。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年轻时曾在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曹操的朋友)门下学习,得到过“童子奇才,朗朗无双”的赞誉。后来为了躲避战乱,隐居荆州襄樊一带。曹操手下的大将军曹仁想让他为自己掌书记(机要秘书),他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征召,却马上投奔过来,说明他是有选择的。曹操也很看重阮瑀的文才,让他和陈琳一起担任军谋祭酒,负责起草公务文书。有一次,曹操让阮瑀给韩遂写信,刚好曹操外出,阮瑀随行,就在马上草拟书信,写好后交给曹操,曹操大为赞赏。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人(今山东东平人),博学多才,聪颖过人。八九岁时,就能够诵读《论语》及诗赋几万字。投归曹操后,被任命为丞相掾属(主管选举,并执行丞相交办的临时任务)。写文章才思深长敏锐,与曹植齐名。可惜他的文章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15首诗存留下来,而且大多是应酬或赠答朋友的作品。有一首《赠从弟》借松柏鼓励堂弟保持坚贞的品质。诗中写道:“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意思是,难道松柏没有遭受严寒带来的灾难吗?不,因为它有坚贞不屈的操守。明朝人为他出了个诗文集《刘公干集》。徐干,字伟长,北海剧县人(北海是王国名称,辖区是营陵县,原址在今天山东寿光县东南),徐干这个人见识卓著,博闻强记,下笔成章,成语“惑世盗名”就出自他的文章。意思是迷惑世人,盗取名誉。但他性情恬淡,对做官不怎么感兴趣。投奔曹操后,被任命为司空军谋祭酒,后又升迁。曹操还想重用徐干,继续升他的官,徐干却以有病为理由拒绝了。应玚字德琏,汝南顿人(汝南是郡名,在今天河南平舆县北)。有文才,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后两次升迁。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孔子20世孙。他的高祖父孔尚,曾任巨鹿太守;父亲孔寅,任过泰山都尉。孔融幼年就有奇才,尤其是侍奉双亲十分孝顺,历来以遵守孝道闻名。《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他曾先后担任过虎贲中郎将(掌管君王身边的禁军),北海相(诸侯国的丞相)。建安元年为将作大匠,执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后升任少府,掌管宫中御衣、宝货、珍奇膳食等。在文学上成就很大,诗歌和散文水平都很高。有文集《孔北海集》传世。他向曹操推荐弥衡时,说他“不可多得”、“疾恶若仇”,《后汉书》则称赞他是“琨玉秋霜”,意思是人格像美玉一样高洁,言行像秋霜一样严肃。这三句话都成为邯郸成语典故。但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许都陪伴汉献帝,在政治态度上维护汉朝,经常与曹操唱反调,比如曹操在建安九年占领邺城之后,默许儿子曹丕娶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妻,孔融写信借古讽今,指责曹操不该这样做;曹操建安十二年因征粮困难实行禁酒,孔融又出言反对;建安十三年,东吴孙权派使臣来许都朝见皇帝,在接待东吴使臣的过程中,孔融言谈之间,再次猛烈攻击曹操。孔融是个刚直不阿的才子,他这样处处与曹操作对,实际上是和他拥护汉朝的政治立场分不开的,他一直是看不惯曹操的。前两次,曹操顾忌到孔融的名气,对他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但内心已经把他当成绊脚石,异己分子,派人暗中搜罗他的罪状,想找借口除掉他。这一次,曹操终于忍不住了,马上让人罗列孔融罪状,杀害孔融并诛灭三族。关于孔融的死,还有一个典故,据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孔融因为说出败伦乱理之言触怒曹操,按法律应该处死并将尸体扔到街上。孔融被逮捕时,家里家外都很惊慌害怕。当时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面对灾难,像平时一样玩耍,毫无惧色。孔融对捉拿他的狱吏求情:“希望罪过到我本人就停止追究,能不能保全这两个孩子?”没想到两个孩子却沉着地走向前去说:“父亲难道见过鸟巢倾覆,鸟卵不被打破的事情吗?”意思是说,鸟窝破了,鸟蛋也就无法保全了。果然不久之后,这两个孩子一起被杀害了。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成语典故“巢毁卵破”,意思是灭门之罪,无一幸免。孔融在《临终诗》中写:“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比喻奸人当道,社会黑暗。后来演变出成语“浮云蔽日”。才子孔融的结局令人叹息,主要原因是曹操把他当作了政敌,毫不留情。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河南修武县西北),出身于一个名门世族家庭。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曾经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十四岁时,由于遭遇董卓之乱,从洛阳迁居长安。著名学者蔡邕当时在朝中任职,因为威望很高,虽然时局混乱,但家中经常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一天,王粲前往拜访,蔡邕听说后急忙起身,倒穿着鞋子就迎了出去。王粲来到客厅,满座宾客见他年龄不大,身材矮小,却受到蔡邕如此高的礼遇,都感到惊奇。蔡邕指着王粲说:“这是王畅公的孙子,学问极高,我惭愧自己不如他。”由此可见王粲聪慧过人,年幼时就已经成名了。不久,董卓余党李傕(jue二声)、郭汜在长安作乱,王粲又前往荆州投奔刘表。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荆州战乱较少,另一方面刘表向来具有爱惜人才的好名声。而且刘表和王粲是同乡,刘表还曾经是他祖父王畅的门生,两家算得上是世代交好。所以王粲希望到那里大展宏图,能够干一番事业。但没想到他在荆州一住就是十五年,却没有机会建功立业。刘表这个人外表儒雅但心胸狭窄,疑心很重,并且对王粲其貌不扬的长相,瘦弱的身体和不拘小节的言谈举止看不顺眼,所以对他不予重用。王粲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整天郁郁寡欢,只好用诗词歌赋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消磨时光。他的名著《登楼赋》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流传之后被世人瞩目。之前在投奔荆州路途中他写了《七哀诗》,其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名句。生动描绘了动乱时期的悲惨景象。在《咏史诗》中,他写出了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的诗句,又形成一个成语“人各有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经去世,王粲极力规劝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曹操本来就久闻王粲大名,又加上这次劝降有功,就任命他为丞相掾,并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不久,又被任命为军谋祭酒,曹操封魏王后又升任侍中。由于王粲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加上见多识广,学问渊博,常常能够有问必答,所以曹操每次出门考察民情或游览参观,经常把王粲带在身边做顾问,对他十分信赖。

以上七人,被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统称为“建安七子”。子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等都是一个意思。这七个人由于各有公职,平时需要各自处理公务,包括随同曹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所以只能在公务之余创作。曹操在建安九年攻占邺城之后,就把这里作为他统一北方的根据地加以营建。他把邺城的布局重新调整,开创了中轴对称、布局合理的城市建设新格局。先后建起了丞相府、魏公府、魏王府和官署。手下的文武官员,除一部分镇守在外和在许都执行监视汉献帝的任务之外,其余的都聚集在这里。这时的邺城,实际上成了曹氏政权的都城,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曹操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基本设施建设 ,先后建起了铜雀台、金虎台(后人改为金凤台)、冰井台等,后世称为“三台”。此外还兴建了铜雀苑(也叫西苑)。这些设施,不仅为邺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们聚会宴饮、诗赋唱和、游园联欢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场所。每当战争间隙,在曹操的认可和支持下,曹丕、曹植兄弟和其他文士们经常在风和日丽之日,月明风清之夜,前呼后拥,或携手来到环境幽雅的铜雀苑,或登上铜雀台,饮酒听乐,吟诗作赋,探讨学术,畅论文学,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邺下文人集团是一个创作集体,建安七子中,只有孔融因政见不和过早被曹操杀害,没能参加后来的邺城集体活动。其他六人则关系融洽,志趣相投。曹丕、曹植虽然身份特殊,却和这些文士们建立了平等而亲密的关系,用曹丕的话说就是出去时车马相连,停下后坐在一起饮宴玩乐,酒酣耳热之时,就即兴作诗。这种文友间的交往,有时甚至到了不分内外,无所顾忌的地步。有一次,曹丕宴请各位文士,一时高兴,竟然不顾“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让夫人甄氏出来与大家相见,这件事太出乎意料了,吓得才子们不敢抬头。只有刘桢保持常态,正眼看着甄氏,曹丕满不在乎。倒是曹操知道以后很生气,下令对刘桢处以刑罚。但事后又觉得做得有些过分,不久就亲自下令赦免了他。建安七子中,除孔融之外,阮瑀去世比较早,曹丕很悲伤,作诗来寄托哀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中原地区瘟疫流行,据说是伤寒,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五人相继因病去世,曹丕更加悲伤。他在《与吴质书》中伤感地说:“谓百年之分,长供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又说:“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第一段话意思是说本来想共同保持一生缘分,哪里想到几年之间,这些人几乎全部消失零落,说起来伤心哪。第二段话是说,追忆往年作诗游乐的情景,好像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可是那些才子都已经化为粪土,不能再提了!由此可以看出,曹丕与建安诸子之间的友谊是很深厚的,每当想起他们,就十分悲伤和思念。成语“下笔成篇”的主人公王粲性情诙谐,据说生前有个怪癖,喜欢听驴叫。他死之后,曹丕亲自前往送葬,要求一同送葬的人各学一声驴叫送别王粲,于是,王粲灵前此起彼伏响起了一片驴叫声。这件事今天看起来有些可笑,但从中可以看出邺下文人之间的友谊是真挚的,也是亲密无间的。为了使邺下文人们的作品得以保留下来,曹丕为他们中的主要人物编纂了文集;即使对死得较早,在政见上反对曹操的孔融也采取了宽厚的态度,下令搜集他的诗赋文章,凡有上交他的文章者,都用金帛赏赐。可见曹丕爱孔融之才,用心良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邺下文人集团开始走向衰落,建安七子相继去世后,杨修也在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被杀。不久,曹操病故,丁仪、丁廙兄弟也因政见不和被曹丕所杀。随着曹丕登上皇帝宝座,曹植被曹丕排挤离开邺都回到封地,政治中心也从邺城转移到了曹魏都城洛阳。邺下文人的集体活动随之销声匿迹,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已成为过去。尽管如此,建安文学开创了风格清峻、通脱,内容真实、丰满的新文风,对后世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安风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上一篇: 赵都论坛:创新思路谋发展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出成效
下一篇:赵都论坛: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1 2 3 4
本站所有解释权归中共邯郸市委党校所有
电话:0310-3236776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求是街9号 冀ICP备10003862号-1冀公网安备:13040302000914